许多人在选择高铁和动车时,容易陷入三个误区:
误区一:“G字头一定比D字头快”。普通人常认为车次编号中的“G”(高铁)必然比“D”(动车)快。实际上,速度差异与线路条件、停靠站点、车型设计均有关系。例如,在部分非干线铁路上,受限于轨道设计(如限速200公里/小时),G字头列车可能被迫降速至与D字头相当。
误区二:“动车就是普通火车”。部分人误将D字头与绿皮车混为一谈,但实际动车组技术标准更高,平均时速可达200-250公里,远超传统普速列车。
误区三:“票价高=速度快”。票价差异更多反映运营成本(如线路维护、车型能耗),而非绝对速度。例如,沪宁线G7136次(二等座票价139元)与D3056次(二等座票价104元),全程耗时仅差5分钟。
技巧一:查看线路最高时速
我国铁路分为不同等级:设计时速350公里的线路(如京沪高铁)允许高铁全速运行;设计时速250公里的线路(如杭深线)则限制高铁降速。例如,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因轨道条件,G字头列车最高时速仅200公里,与D字头动车组相当。
技巧二:对比同一线路车次
以京沪高铁为例,G1次(北京南-上海虹桥)仅停靠4站,全程4小时18分;而D709次(动卧)停靠10站,全程11小时34分。但若选择沪宁城际铁路,G7102次(时速310公里)与D952次(时速250公里)的全程耗时差距仅为15分钟。
技巧三:关注停站数量影响
频繁停靠会大幅增加耗时。例如,从武汉到广州的G1103次(停3站)仅需3小时44分,而D931次(停8站)需5小时12分。数据表明,每增加一个停靠站,平均增加8-12分钟运行时间。
高铁(G字头)多采用CR400AF/BF等复兴号车型,理论时速可达350公里;动车(D字头)则以CRH1/2/5系列为主,设计时速200-250公里。但实际运行中,高铁能否发挥优势取决于线路条件。例如,成渝高铁采用CR400AF车型,但因山区地形限速,全程平均时速仅245公里,与动车组的CRH2A(成遂渝线平均时速205公里)差距较小。
若追求绝对速度:在干线高铁(如京沪、京广)优先选择G字头直达车次。例如,北京至上海最快G17次仅需4小时18分,比同线路D字头节省超2小时。
若预算有限或短途出行:D字头更具性价比。例如,杭州至宁波的G7536次(票价71元/33分钟)与D3219次(票价54元/42分钟),时间差不足10分钟,但票价降低24%。
特殊场景推荐:跨线车次中,部分D字头可能更快。如D939次(北京西-昆明南)利用沪昆高铁,全程10小时43分,而G字头需中转且总耗时更长。
高铁和动车哪个快?答案需分场景:
1. 在时速350公里的干线铁路上,G字头显著快于D字头(平均快15%-30%);
2. 在时速200-250公里的线路上,两者速度接近;
3. 若停靠站数量差异大,D字头直达车可能反超G字头多站车。
建议乘客使用12306App对比“站站查询”功能,输入起终点后,系统会自动按耗时排序,避免陷入单纯以G/D判断速度的误区。